學名
Scorpaenodes evides
Scorpaenodes evides日本小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Thompson, 1914) 棲息深度 2 - 30公尺
中文名 日本小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日本小鮋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淺海小鮋、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  模式種產地
日本三崎 
同種異名 Scorpaenodes littoralis, Scorpaenoides littoralis, Sebastella littoralis, Thysanichthys evide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Tanaka, S. 1917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366 ASIZP0058502 ASIZP0058888 ASIZP0059165 ASIZP0063590 ASIZP0069377 ASIZP0072775 ASIZP0805448 ASIZP0915448 BPBMI23102 NMMBP03301 NMMSTP00145 NTMP0197 NTOUP201207-600 NTOUP201207-615 NTOUP201207-619 NTOUP201207-640 NTOUP201207-667 NTOUP201207-672 NTUM03434 NTUM03435 NTUM03440 NTUM03445 NTUM03479 NTUM03480 SIO80-237 USNM00224554 USNM00266431 USNM00361031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Cheekspot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大,端位,斜裂,下頜略長於上頜,下頷骨後端圓寬,延伸至瞳孔後緣下方。上下頜及鋤骨具細齒,腭骨無齒。鼻棘1個,尖銳。淚骨長方形,下緣各葉圓鈍無棘;外側無棘。眼眶下具第一及第二眶下骨,無第三、第四及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具1稜棘,第二眶下骨具1棘,長度為第一眶下骨的兩倍。淚骨中部具5輻射狀感覺孔管。前鰓蓋骨3-4棘;鰓蓋骨具2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發達,尖端向後上方。側篩骨具眼前棘1個。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與眼後棘各1個,具額棘,後方有時具後額棘。頂骨具頂棘及頸棘各1個。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翼耳棘、後顳顬棘及肩胛棘;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眼間隔凹入,後方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1皮瓣,體側無皮瓣或具有少數皮瓣。鱗中大,櫛鱗。側線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五至第六硬棘最長,第一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I,軟條 8-9;臀鰭起始於倒數第二硬棘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且大,無鰭條分離,未延長至肛門,軟條16-18,具軟條16,具2不分枝,6分枝,9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色暗紅色,具5條不明顯橫紋;頰部下側具1黑色圓斑;背鰭硬棘部具2-3列白色斑點縱列;背鰭軟條部、胸鰭、臀鰭及尾鰭紅色,鰭條散布暗紅色條紋。(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棲於淺近海之岩礁區底層,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為食,夜行性,常停於礁石之上。深度多在30公尺內。 

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之溫熱帶海域皆產,臺灣各岩礁區海岸皆可發現。 

漁業利用

肉質極佳的食用魚,清蒸或薑絲煮湯最宜。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及延繩釣、手釣,全年皆產,無明顯盛漁期,北部地區產量較高,市場常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