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nyperodon leucogrammicus  
發音 
Anyperodon leucogrammicus白線光腭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28) 棲息深度 1 - 40公尺
中文名 白線光腭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白線光腭鱸 
最大體長 6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線鮨、過魚、石斑、鱠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塞舌爾 
同種異名 Anyperodon leucogammicus, Anyperodon leucogramicus, Anyperodon leucogrammiscus, Epinephelus corallicola, Serranus leucogrammicus, Serranus micronotatus, Serranus urophthal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Randall, J. E. etc. 198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Heemstra, P.C. etc.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035 ASIZP0062914 ASIZP0070875 ASIZP0074981 ASIZP0075301 ASIZP0075302 ASIZP0076151 ASIZP0804169 ASIZP0806675 ASIZP0806676 ASIZP0807068 ASIZP0914169 ASIZP0916675 ASIZP0916676 ASIZP0916956 ASIZP0917068  
典藏基因2008-04-29,鄭惇遠,CO1,100%
英文俗名 Slender rockcod; Slender grouper; White-lined rock-cod; Whitelined cod; White-lined grouper; White-lined rockco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甚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1-3.7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窄,平坦或微凹陷。吻尖。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瞳孔之後緣下方;上下頜不具犬狀齒;下頜後方具2-3列細小齒;腭骨無齒。前鰓蓋圓形,後緣具微鋸齒;主鰓蓋具3扁平棘,中間棘最長。鰓耙數7-9+14-17。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1-72;縱列鱗數106-125。背鰭連續,有硬棘XI枚,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或9;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短於後頭部,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圓形。成魚體呈綠色至灰褐色,體側、頭部、背鰭及尾鰭基部散佈著橘紅色之班點;頭部及體側具4條白色縱帶,但後半部常不顯著;幼魚體呈金黃色而具多條淡灰藍色縱帶,背鰭軟條基部及尾鰭基部具藍緣之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區、清澈水質的潟湖區或面海礁區,水深在5-80公尺處海域。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幼魚的體色主要是模仿隆頭魚科的紫色海豬魚(Halichoeres purpurescens)的幼魚,目的在於使自己可輕易欺騙獵物而接近它。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歇爾群島、薩摩亞及費尼克斯群島,北自日本,南迄澳洲。包括日本、菲律賓、印尼、巴布新幾內亞、澳洲、臺灣及印度洋中之各島嶼。臺灣主要產於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魚槍或魚籠捕獲。清蒸或煮湯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