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iso dermopterus  
發音 
Triso dermopterus鳶鱠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棲息深度 22 - 103公尺
中文名 鳶鱠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鳶鮨(細鱗三稜鱸) 
最大體長 6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鱠、過魚、石斑、扁鱠(澎湖) 
世界分布 東印度洋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Altiserranus woorei, Serranus dermopterus, Trisotropis dermopte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193 ASIZP0058689 ASIZP0064429 ASIZP0065161 ASIZP0066569 ASIZP0067300 ASIZP0073260 ASIZP0074952 ASIZP0800849 ASIZP0801755 ASIZP0802204 ASIZP0805735 ASIZP0806499 ASIZP0910849 ASIZP0911755 ASIZP0912204 ASIZP0915735 ASIZP0916499 FRIP01170 NMMBP00013 NMMBP01213 NMMBP05072 NMMBP05073 NMMBP05074 NMMBP05075 NMMBP06341 NTMP0955 NTUM04323 NTUM07007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10-2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val grouper; Blackfin grouper; Melon-seed grou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而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倍。頭短於體高,後頭脊高,兩眼間隔區隆起而略窄於眼徑。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鰓耙數7-8+14-15。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7-77;縱列鱗數131-145。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8-21;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10;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一致為紫黑色;尾鰭具白緣。

棲所生態

棲息於水深22-103公尺處礁石區或軟質底區之海域。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不詳。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印度-西太平洋區,為反赤道分布之魚種。北半球由韓國、日本、臺灣至中國海;南半球則分布於澳洲東、西部海域。臺灣東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數量不豐,一般以手釣或深海一支釣捕獲。一般以清蒸食之,肉質佳,味道好,若以紅燒或味噌湯食之亦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