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lloplesiops altivelis  
發音 
Calloplesiops altivelis珍珠麗七夕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teindachner, 1903) 棲息深度 3 - 45公尺
中文名 珍珠麗七夕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七夕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44 Plesiop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珍珠麗鮗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孔雀七夕魚、海水鬥魚、瑰麗七夕魚、美麗七夕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尼亞斯島 
同種異名 Barrosia barrosi, Callopresiops altivelis, Plesiops altive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Steindachner, F. 1903 McCosker, J.E. 1977 McCosker, J. E.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836 ASIZP0056825 ASIZP0059553 ASIZP0060342 NMMSTP00079 NTUM03637 NTUM03638 NTUM03639 NTUM04146 NTUM05379 NTUM07011  
英文俗名 Comet; Marine bett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部圓。眼中大。吻短。口中型,可伸縮;上下頜等長,具有絨毛狀或犬齒,鋤骨無齒。鱗大,頭部圓鱗,體為櫛鱗;體側之側線兩條:在上方者接近背鰭基部;另一條則近尾部中央,有孔鱗數分別為19-20 / 9-10。背鰭單一,硬棘部較長且鰭膜間具缺刻,具硬棘XI,軟條9-10;臀鰭硬棘III,軟條9-10;背鰭和臀鰭越向後者長度越長;胸鰭圓;腹鰭硬棘I,軟條4,特別發達,經常延長且粗壯;尾鰭尖形。頭部、體部及除胸鰭外之各鰭皆為黑褐色,且遍布小而淡藍色的點。背鰭最末3枚軟條上有一似眼徑大小之斑點;胸鰭略帶黃色而鰭膜透明。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海域中。夜行性。白天躲藏於洞穴或石縫間,晚上出來活動。在遇驚嚇時,具有頭部先入洞,而尾部朝外,各鰭伸展露出背鰭末端眼狀斑來模仿海鰻之欺敵行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紅海,東至萊恩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食用價值,唯體色豔麗,為海水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