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riacanthus tayenus  
發音 
Priacanthus tayenus曳絲大眼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6 棲息深度 20 - 200公尺
中文名 曳絲大眼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大眼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51 Pri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尾大眼鯛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目鰱、嚴公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廣州 
同種異名 Priacanthus holocentrum, Priacanthus schmittii, Priacanthus tayanus, Priacanthus tay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Richardson, J. 184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393 ASIZP0055429 ASIZP0055587 ASIZP0062359 ASIZP0063602 CAS60364 FRIP00894 FRIP03162 NMMBP04757 NMMSTP00555 NTUM03765 USNM00076625  
英文俗名 Purple-spotted big eye; Purple-spotted bigeye; Threadfin big-ey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VI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和腭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長強棘。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51-67。背鰭單一,不具深缺,具硬棘X棘,軟條11-13;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III,軟條12-14;背鰭後端尖型,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頭長;尾鰭彎月型凹入,上下葉均呈絲狀延長。體呈一致之粉紅色或銀白色而帶粉紅色光澤;各鰭粉紅色;腹鰭則密佈黑色斑點,與腹部相連之膜上具1-2個大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四週有沙泥的礁石附近。夜行性魚類,平常躲在礁石下的洞穴中或是其他比較陰暗的地方,到了晚上再游到水層中找尋食物,主要以小魚、蝦、蟹或一些小型的頭足類,屬肉食性魚類。喜歡過群居的生活,經常會成群結隊一起出現。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菲律賓,北至臺灣,南迄澳洲北部。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魚為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可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所獲,漁期全年皆有。肉質細嫩唯魚鱗很難處理,可連皮一起剝除,油炸、煮味噌或薑絲湯皆適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