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Remora osteochir  
發音 
Remora osteochir大盤短印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0 - 50公尺
中文名 大盤短印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鮣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63 Echen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盤短鮣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菱小判、印仔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馬提尼克島 
同種異名 Echeneis jacobaea, Echeneis megalodiscus, Echeneis osteochir, Echeneis osteochire, Echeneis pediculus, Echeneis tetrapturorum, Rhombochirus osteochi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Gudger, E.W. 192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400 ASIZP0062578 ASIZP0062580 ASIZP0065800 ASIZP0065924 ASIZP0066223 ASIZP0066237 ASIZP0074000 ASIZP0800708 ASIZP0800992 ASIZP0800993 ASIZP0800994 ASIZP0900406 ASIZP0900408 ASIZP0910708 ASIZP0910992 ASIZP0910993 ASIZP0910994 FRIP01340 FRIP03305 NMMSTP00262 NTUM02339 NTUM04364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ailfishsucker; Marlinsucker; Marlin sucker; Hardfin marlinsuck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15-19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齒。鰓耙數在21以下。耙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吸盤達胸鰭後端;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鰭胸位,中形;胸鰭鈍圓;尾鰭截平或入凹。體一致為深藍或灰黑色。以前所記載之菱印魚(Rhombochirus osteochir)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大洋性魚種,特別喜愛吸付在旗魚或鮪魚的身體或鰓腔中,隨著宿主四處游盪,以其殘餘食物、體外寄生蟲為食。偶爾也會依附在其他大魚身上,但比例極少。不常獨立自主的活動,一般都是隨著宿主被捕獲。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之各海域。臺灣周邊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