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prion virescens  
發音 
Aprion virescens藍短鰭笛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0 棲息深度 0 - 180公尺
中文名 藍短鰭笛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綠短鰭笛鯛 
最大體長 112 cm 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青吾魚、藍鯛、藍笛鯛、赤筆仔(臺東)、汕午(澎湖)、龍占舅(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塞舌爾 
同種異名 Aphareus virescens, Aprion kanekonis, Aprion konekonis, Aprion viresceus, Mesoprion microchir, Sparopsis elongatus, Sparopsis latifro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Cuvier, G. etc. 1830 朱元鼎 編 1984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611 ASIZP0055902 ASIZP0059508 ASIZP0062297 ASIZP0800854 ASIZP0900476 ASIZP0910854 FRIP20055 FRIP20550 FRIP21446 NMMBP06459 NMMBP06538 NMMSTP00697 NTUM00996 NTUM06632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Uku; Blue-green snapper fish; Grey jobfish; Job fish; Jobfish; Green job fish; Green jobfish; Gray snapper; Green job-fish; Kraka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82倍。兩眼間隔平扁。眼前具一深槽。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僅延伸至眼前的下方;上頜骨無鱗。上下頜具多列細齒,外列齒擴大;上頜前端具4犬齒,下頜前端具4-6犬齒;鋤骨具新月形齒帶;腭骨亦具一帶細齒。鰓耙數17。體被中大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延長而較前方鰭條長;背鰭硬棘X,軟條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短而圓,遠短於頭長;尾鰭深叉。體一致為深藍色,背鰭第5-9棘之鰭膜近基部處各有一黑斑。本屬全世界僅一屬一種。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濱鯛亞科(Etelin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沿岸礁區陡坡上緣、海峽或潟湖附近之開放水域,深度可自表層至180公尺處附近。一般皆獨游,偶而聚集成一小群。春夏季的月圓前後會洄游於礁區陡坡間產卵。主要攝食魚類,偶而捕食底棲性之蝦類、螃蟹等甲殼類。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臺灣主要產於南部及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底層延繩釣、曳繩釣或底拖圍網等漁法捕獲。肉質佳,紅燒、煎食或煮味噌湯皆宜。大型魚之肉臟可能具有累積之熱帶性海魚毒,應避免食其肉臟。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