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telis carbunculus  
發音 
Etelis carbunculus濱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8 棲息深度 90 - 400公尺
中文名 濱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紅鑽魚 
最大體長 12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雞仔、金蘭(臺東)、大頭(澎湖)、紅魚(澎湖)、肉檨(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塞舌爾 
同種異名 Etelis carbonculus, Etelis coruscans, Etelis evurus, Etelis marshi, Eteliscus marsh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2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534 ASIZP0055893 ASIZP0070770 ASIZP0802577 ASIZP0912577 FRIP21447 FRIP22064 FRIP22360 FRIP22384 NMMBP00152 NMMBP03068 NMMBP06460 NMMBP06461 NTUM06657 NTUM07082  
英文俗名 Red snapper; Ruby snapper; Snapper; Ruby-colored snapper fish; Rubby snapper; Queen snapper; Squirrelfish snapper; Deepwater snappers; Job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35倍。兩眼間隔平扁。眼前方無溝槽。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的下方;上頜骨被鱗。上下頜具多列細齒,外列齒擴大;上下頜前端具2-4犬齒;鋤骨具窄的弧狀齒帶。鰓耙數13。體被中大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軟硬背鰭間具深缺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延長而較前方鰭條長;背鰭硬棘X,軟條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約等於頭長;尾鰭深分叉,上葉較下葉長,但僅及體長30%以下。體一致為暗紅色,腹部較淡色;尾鰭下葉末端具白緣。本屬全世界計4種,臺灣產3種。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濱鯛亞科(Etelinae)。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石區,水深可達90-400公尺處。主要攝食魚類及大型無脊椎動物如烏賊、蝦及蟹等。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北自南日本,南迄澳洲。臺灣主要產於南部及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世界各沿岸國重要之漁獲物,一般以底層延繩釣及深海一支釣等漁法捕獲。煎食或煮味噌湯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