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aetodon argentatus  
發音 
Chaetodon argentatus銀身蝴蝶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 & Radcliffe, 1911 棲息深度 5 - 20公尺
中文名 銀身蝴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銀身蝴蝶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鏡蝶、蝶仔(臺東)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Anisochaetodon argentatus, Chaetodon falcul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Smith, H. M. etc. 191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12 ASIZP0059330 ASIZP0059667 ASIZP0063531 ASIZP0070024 ASIZP0804100 ASIZP0914100 BPBMI23214 BPBMI23310 FRIP21347 NMMBP05447 NMMBP05702 NMMSTP00187 NTMP0502 NTUM00595 NTUM00596 NTUM00597 NTUM00598 NTUM00599 NTUM00600 NTUM00601 NTUM00603 NTUM00604 NTUM00608 NTUM00610 NTUM00611 NTUM08008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Three-band butterflyfish; Asian 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頜齒4-5列,下頜齒5-6列。體被大型鱗片,菱形,但體後側鱗較小;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XIV,軟條22-23;臀鰭硬棘III,軟條22-23。體銀白至灰黃色,體側沿鱗列有交叉之斜走暗紋而形成網狀紋;體側另具三條暗色鞍狀帶,第一條由背鰭第I棘至鰓蓋上部,第二條在體中部,第三條由背鰭硬棘後方及軟條部經尾柄至臀鰭後方;眼帶窄於眼徑,且不延伸至眼下半部;背鰭軟條後緣銀白色,末端具窄黑帶;臀鰭前2/3部位為銀白或黃色,具黑緣;尾鰭中央具寬於眼徑之彎月狀黑橫帶,後端另具黑緣。

棲所生態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區,成對或小群游動。主要以底棲小生物及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琉球群島、臺灣、中國及菲律賓等海域。臺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其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