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aetodon unimaculatus  
發音 
Chaetodon unimaculatus一點蝴蝶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87 棲息深度 1 - 25公尺
中文名 一點蝴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單斑蝴蝶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一點蝶、一點清、蝶仔(臺東)、紅司公(澎湖)、虱鬢(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Chaetodon inimaculatus interruptus, Chaetodon interruptus, Chaetodon sphenospilus, Chaetodon unimaculatus interrup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881 ASIZP0057108 NMMBP02338 NMMBP05568 NMMSTP00779 NTMP0498 NTUM00551 NTUM00552 NTUM00554 NTUM00555 NTUM00556 NTUM00557 NTUM00674 NTUM00703 NTUM04812 NTUM08028 NTUM08037 ROM39395  
英文俗名 One-spot butterfly; Onespot butterflyfish; Teardrop coralfish; Teardrop butterfly fish; Teardrop butterflyfish; Limespot 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凹陷。吻突出,尖嘴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外列齒較粗壯,內列齒較細小。體被中型鱗片;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軟條23-24;臀鰭硬棘III,軟條19-20。體上半黃色,下半部淡色;體側前部具10條黃褐色垂直細紋;體側中部上方有一約為眼徑2倍之鑲白邊之黑色圓斑;頭部具約等於眼徑之黑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頤部。背、腹及臀鰭金黃色;自背鰭後緣經尾柄至臀鰭後緣有一黑色狹帶;餘鰭淡色或微黃。

棲所生態

棲息於礁盤區、清澈的潟湖及面海的珊瑚礁區。通常聚集成小群生活。主要以軟、硬珊瑚之珊瑚蟲為食,亦捕食小型甲殼類及絲狀藻。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洲,東至夏威夷、馬貴斯群島(Marquesan Is.)及杜夕島(Ducie I.),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Lord Howe I.)及拉帕(Rapa I.)島。臺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在水族箱內的飼養較容易。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