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aetodon wiebeli  
發音 
Chaetodon wiebeli魏氏蝴蝶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aup, 1863 棲息深度 4 - 20公尺
中文名 魏氏蝴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麗蝴蝶魚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尾蝶、魏氏蝶、蝶仔(臺東)、黃盤(澎湖)、虱鬢(澎湖)、紅司公(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廣州 
同種異名 Chaetodon bella-maris, Chaetodon bellamaris, Chaetodon collare knerii, Chaetodon frenatus, Chaetodon weibel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033 ASIZP0070122 ASIZP0072497 ASIZP0075298 ASIZP0805183 ASIZP0807014 ASIZP0807356 ASIZP0915187 ASIZP0917014 ASIZP0917356 BPBMI8669 FRIP21853 FRIP22269 NMMBP05191 NMMSTP00434 NTUM00093Holotype NTUM00612 NTUM00613 NTUM00615 NTUM00617 NTUM07277 ROM1185CS ROM39377  
典藏基因2011-08-16,柯慧玲,CO1,100% 2016-01-28,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Butterflyfish; Hongkong 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上緣凹陷。吻中短而尖。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具10-11列。體被大型鱗片,垂直延長;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VIII-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軟條24-26;臀鰭硬棘III,軟條19-20。體黃色;體側具16-18條向上斜走之橙褐色縱紋;頸背具一黑色三角形大斑;胸部具4-5個小橙色斑點;頭部具遠寬於眼徑之黑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眼帶後方另具一寬白帶;吻及上唇灰黑色,下部則為白色。各鰭黃色;背鰭後緣灰黑色;臀鰭後緣具1-2條黑色帶;尾鰭中部白色,後部具黑色寬帶,末緣淡色;餘鰭淡色或微黃。

棲所生態

棲息於岩礁及珊瑚礁區。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自日本至泰國。臺灣發現於北部海域、澎湖及小琉球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