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Jordan & Richardson, 1909) | 棲息深度 | - 200公尺 | |||||||
中文名 | 黑尾突吻糯鰻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糯鰻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086 Congr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黑尾吻鰻 | |||||
最大體長 | 65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糯米鰻、穴子鰻、臭腥鰻、海鰻、沙鰻、突吻糯鰻 | |||||
世界分布 | 日本至東中國海 | 台灣分布 | 西南部、東北部、澎湖
![]() |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Leptocephalus ectenurus, Rhynchocymba ectenura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產糯鰻科魚類(李及楊, 1966)。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
英文俗名 | Conger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身體延長,具有胸鰭,後鼻孔無辦膜,尾部末端柔軟纖細,鰭條分節,尾鰭發達。全長201-402.5mm 。全長為頭長之6.68-7.81 倍,頭長與軀幹長和之2.93-3.58倍。軀幹長為頭長之1.05-1. 28 倍。頭長為吻長之3 .43-3.86 倍,眼直徑之5.07-6.5 倍,胸鰭長之2.78-3.25 倍。吻長為眼直徑之1.38-1.83倍。胸鰭長為尾鰭長之0.97-1.89 倍。尾部長為頭與軀幹長和之1.93-2.59 倍。肛門以前之側線感覺孔28-31個,背鰭起點以前4 個。吻端顯然突出,腹面有肉質稜。上唇無翻轉口唇游離緣,頭部感覺孔每側18個(3+5+6+3+1=18) 。口內齒均屬小圈錐齒;前上頜帶圓形,顯然大於鋤骨齒帶,於口閉合時幾乎全露出;鋤骨齒帶向後伸延至後鼻孔之垂直位置;上頜齒帶其前方齒約有四列,後方一列;下頜齒帶前方有齒五列,後方二列。尾部纖長向後逐漸尖細,背鰭起始於胸鰭基部略前。側線上並無連續之帶形成。福馬林液浸標本,淺褐色,側線部位微帶銀光,奇鰭具黑邊。1958年朱及鄭發表短尾型之Rhynchoconger brachuata為新種,係根據其特短之尾部及數目較少之脊椎骨等特徵而決定。1966年李及楊檢查3尾採於基隆之此型標本和朱及鄭之模式標本,發現該新種之模式標本其最後脊椎骨顯然膨大用以支持特長之尾鰭。Rhynchoconger屬之尾部纖細易受其他動物咬傷,後由於再生的關係產生尾基甚寬鰭條較長之假尾鰭。李及楊認為Rhynchoconger brachuata應列為本種之異名。 |
|||||||||
棲所生態 | 棲息於200公尺以內之沙泥底海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臺灣海域目前僅出現在臺西南與東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量少,漁民以底拖網或籠具捕獲;除當下雜魚製作成魚粉利用外,漁業之經濟價值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