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yrichthys colubrinus  
發音 
Myrichthys colubrinus斑竹花蛇鰻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oddaert, 1781)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斑竹花蛇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蛇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1 Ophich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竹花蛇鰻 
最大體長 9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竹節花蛇鰻、竹節鰻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班達海 
同種異名 Chlevastes colubrinus, Chlevastes elaps, Dussumeiria elapsoides, Gymnothorax colubrinus, Muraena annulata, Muraena colubrina, Muraena fasciata, Myrichthys bleekeri, Myrichthys colubrina, Myrichtys colubrinus, Ophichthys elapsoides, Ophisurus alternans, Ophisurus fasciatus ...共14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鰻鱺目 背棘魚目(張春光等, 2010) ;Fishbase(2012)  Boddaert, P. 1781 Böhlke, J. E. 1956 Eugenia B. Bohlke, ed. 198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024 ASIZP0056431 ASIZP0059998 NMMBP05082 NMMBP05083 NMMBP05084 NTUM02257 NTUM02258 NTUM02259 ZMH12542  
英文俗名 Ringed snake-eel; Banded snake eel; Broadnose worm eel; Harlequin snake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之36.5倍,頭長之14.6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4倍;頭長為吻長之5.0倍;吻長為眼徑之1.4倍。吻突出,短粗;上颌較下颌長且大;口裂延伸超過眼之後緣;齒短小,圓錐狀;上下颌骨齒,鋤骨齒及前上颌骨齒均為2列;背鰭起點在鰓裂之前;背、臀鰭發達,鰭條較高,止於尾端前方;胸鰭短小,末端寬;無尾鰭。體白色至淡褐色;除了眼前及頭中部各具不完整的黑色環帶外,體側另有24-28個黑色環帶,環帶間及背中線常有1列外深內淺的深色眼斑,或部分存在,或完全無眼斑;吻及尾部之尖端為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常見於沙泥底質和水草豐潤的淺灘,善於用尾尖鑽穴。日行性,以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東非、紅海,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到西澳、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見於南部及小琉球等海域。 

漁業利用

偶見物種,無任何漁業利用,僅具有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