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ypoatherina tsurugae  
發音 
Hypoatherina tsurugae下銀漢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tarks, 1901) 棲息深度 0 - 4公尺
中文名 下銀漢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銀漢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51 Athe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後肛下銀漢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鱙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Atherina tsuruga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Jordan, D. S. etc. 1901 Tsukamoto, Y. etc.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Youichi Tsukamoto etc.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ilverside; Sandsmelt; Whitebai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呈圓柱形。頭及眼中度大小;頭部無小棘列。前上頜骨短,其末端延伸至眼前緣,前上突起長而窄,其長約為眼徑之1/3到1/2;側突起寬而短;下頜各側之後部明顯高聳。兩頜齒細小,絨毛狀;口蓋骨及鋤骨均有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缺刻。鰓耙長且細,等於或長於眼徑,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0-21。體側具圓鱗,中央側列鱗數43-47。第一背鰭具棘VI-VIII;第二背鰭具I棘,8-11軟條;臀鰭具I棘,10-13軟條;胸鰭14-16軟條。肛門位於腹鰭末端之遠後方,即在第1背鰭起點之下方。體背部藍綠色而略透明,有時帶銀色光澤,腹部白色;體側具一銀色縱帶,約1.5個鱗片寬。各鰭透明,有時稍暗色或帶暗色緣。

棲所生態

主要成群棲息於礁石底質的海岸和潮池,通常移動緩慢,以成群來迷惑掠食者。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浮游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海洋中之餌料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水域,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及臺灣等。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 

漁業利用

較少見魚種,不具經濟價值,稚魚多被混入鱙仔魚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