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Jordan & Starks, 1901) | 棲息深度 | 0 - 4公尺 | |||||||
中文名 | 下銀漢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銀漢魚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51 Atheri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後肛下銀漢魚 | |||||
最大體長 | 15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鱙仔 | |||||
世界分布 | 西北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北部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Atherina tsurugae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 ![]() ![]() ![]() ![]() ![]() ![]() |
|||||||||
典藏標本 | ||||||||||
英文俗名 | Silverside; Sandsmelt; Whitebai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略呈圓柱形。頭及眼中度大小;頭部無小棘列。前上頜骨短,其末端延伸至眼前緣,前上突起長而窄,其長約為眼徑之1/3到1/2;側突起寬而短;下頜各側之後部明顯高聳。兩頜齒細小,絨毛狀;口蓋骨及鋤骨均有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缺刻。鰓耙長且細,等於或長於眼徑,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0-21。體側具圓鱗,中央側列鱗數43-47。第一背鰭具棘VI-VIII;第二背鰭具I棘,8-11軟條;臀鰭具I棘,10-13軟條;胸鰭14-16軟條。肛門位於腹鰭末端之遠後方,即在第1背鰭起點之下方。體背部藍綠色而略透明,有時帶銀色光澤,腹部白色;體側具一銀色縱帶,約1.5個鱗片寬。各鰭透明,有時稍暗色或帶暗色緣。 |
|||||||||
棲所生態 | 主要成群棲息於礁石底質的海岸和潮池,通常移動緩慢,以成群來迷惑掠食者。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浮游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海洋中之餌料生物。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水域,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及臺灣等。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 |
|||||||||
漁業利用 | 較少見魚種,不具經濟價值,稚魚多被混入鱙仔魚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