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  
發音 
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短鰭擬飛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6)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短鰭擬飛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飛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53 Exocoe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鰭擬飛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短鰭擬飛魚、飛烏、小烏(澎湖)、草螟仔(澎湖)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蘭嶼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大溪地 
同種異名 Exocaetus brachypterus, Exocoetus atrodorsalis, Exocoetus brachypterus, Paraexocoetus brachypterus, Paraxocoetus brachypterus, 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 brachypterus, Ptenonotus melanogeneion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Richardson, J. 184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866 ASIZP0072331 ASIZP0072332 ASIZP0072333 ASIZP0074309 ASIZP0074310 ASIZP0074311 ASIZP0074312 ASIZP0805079 ASIZP0805080 ASIZP0805081 ASIZP0915083 ASIZP0915084 ASIZP0915085 FRIP00813 FRIP00814 FRIP20408 FRIP21104 NTUM03560 NTUM06472 USNM00076648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Sailfin flying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吻鈍短。口開於前端,上下頜約略等長;兩頜有齒,齒細小;腭骨有齒。鼻孔兩對,大形,近於眼前。鰓裂寬,鰓膜在喉峽部游離;鰓耙數6-8 +17-19 = 23-26。鰾大,向後延長;腸簡單,無幽門及盲囊。體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甚低,近腹緣,在胸部有向胸鰭基部延伸之分枝,具鱗43-51;背前鱗16-20;側線上鱗5-6。背鰭無棘,位於體之後部,具軟條11-13,鰭膜上緣具黑色斑;臀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下方或略後,具軟條13-14;胸鰭較一般飛魚為短,末端到背鰭之前部,第1鰭條不分歧,一致透明無色;腹鰭位於體之中央,其末端達臀鰭基底起點;尾鰭發達,深開叉,下葉較長。脊椎骨數40-41。生鮮時雄魚之腹面、腹鰭及尾鰭下葉呈紫紅色,而雌魚則無。幼魚有一對短黑鬚。

棲所生態

大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偶而游動於開放水域。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所產的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游物或底棲海藻上。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水域。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南部、東部、蘭嶼及澎湖水域等。 

漁業利用

每年春夏季隨著黑潮洄游至臺灣東南沿海,是主要的漁期。可利用流刺網或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或編織草蓆採收飛魚卵。成魚適合紅燒或煮湯,亦可曬乾食用;魚卵則利用於鹽漬,風味不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