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yporhamphus limbatus  
發音 
Hyporhamphus limbatus緣下鱵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7)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緣下鱵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鱵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54 Hemiramp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緣下鱵魚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補網師、水針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度馬拉巴爾海岸 
同種異名 Hemiramphus gaimardi, Hemiramphus gorakhpurensis, Hemiramphus limbatus, Hemiramphus melanurus, Hemiramphus tridentifer, Hemirhamphus limbatus, Hemirhamphus sinensis, Hyporhamphus sinensis, Hyporhamphus unifasc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72566 ASIZP0805242 ASIZP0915246 ZMH7170  
英文俗名 Congaturi halfbea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之4.2-5.0倍,為體高之9.5-10.8倍。鼻孔突不呈絲狀。下頜延長成喙狀,喙長略等於頭長;上頜短小,其頂部呈三角形,被鱗,三角形之三角形之寬為長之1.1-1.2倍。眼前溝單一,不向後分支。上下頜具細小之三峰齒。第一鰓弓上鰓耙23-31。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30-38。鰾為單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1-3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3-16軟條,臀鰭具13-16軟條;胸鰭較短,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5.8-7.6倍;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之0.6-0.9倍;尾鰭淺開叉,下葉略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沿岸河口區及河川中、下游的表水層。以水生昆蟲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中國等亞洲大陸之沿岸。臺灣發現於南部及東部。 

漁業利用

在臺灣屬於罕見魚種,國亦經年可捕食,生鮮或乾漬利用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