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emiramphus convexus
Hemiramphus convexus黑鰭鱵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eber & de Beaufort, 1922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黑鰭鱵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鱵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54 Hemiramp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鰭鱵 
最大體長 17.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鰭飛鱵、短嘴水針、小烏(澎湖)、草螟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馬來群島帝汶島 
同種異名 Hemiramphus bruuni, Hemirhamphus convexus, Oxyporhamphus convexus, Oxyporhamphus convexus bruuni, Oxyporhamphus convexus convexus, Oxyporhamphus meristocystis, Oxyporhamph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Weber, M. etc. 192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Tibbetts, I.R., B.B. Collette, R. Isaac, etc. 2007 
典藏標本 ASIZP0076071 ASIZP0076075 NTUM03562  
英文俗名 Flying halfbea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1-4.8倍。上頜短小,前緣平直,不明顯向前突出,無鱗;幼魚之下頜在發育過程中突出如喙,成魚時此喙退化消失,僅略較上頜突出。無眶前脊。第一鰓弓上鰓耙26-33。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28-34。鰾為多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2-4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5軟條,臀鰭具13-17軟條;胸鰭長於頭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2.8-3.3倍,其末端幾達腹鰭基底上方;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之1.05-1.35倍;尾鰭深開叉,下葉遠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腹鰭後半部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沿岸或島嶼四周較乾淨的水域表層,成群洄游。以水層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的溫暖水域。臺灣除北部外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數量較少,偶為岸邊待袋網等固定漁具捕獲。可食用,但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