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rgocentron ensifer  
發音 
Sargocentron ensifer劍棘鱗魚
by: 陳正平
命名者 (Jordan & Evermann, 1903) 棲息深度 0 - 64公尺
中文名 劍棘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劍棘鱗魚 
最大體長 23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鐵甲、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檀香山歐胡島 
同種異名 Adioryx ensifer, Adioryx furcatus, Holocentrus ensifer, Holocentrus furcatus, Sargocentron ensiferum   
參考文獻   Jordan, D. S. etc. 1903 Randall, J. E. 1998 
典藏標本 ASIZP0060827 FRIP21601 NMMBP02457  
英文俗名 Yellow-striped squirre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些微突出於上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的前緣稍後方;鼻骨的前緣圓形;鼻窩1-7小刺。鰓蓋骨具1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眶下骨於眼睛前半部下方的上緣沒有棘或鋸齒,後半部之下方則略微鋸齒狀 。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 43-47,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 3.5;頰上具 5 列斜鱗。鰓耙數6-8+12-14=18-22。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 X-I,軟條 14-15,硬棘鰭膜上緣平直而不凹入;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軟條 10;胸鰭軟條 15 ;尾鰭深叉形。體背側具有紅黃相間的斑紋,腹側則有紅色與銀白色斑紋;而黃色的斑紋時常是一系列鱗片的斑點靠攏在一起所形成的。頭部紅色,在前鰓蓋骨的邊緣上有一條垂直銀白色條紋,而在眼下另有一條斜紋。背鰭硬棘部黃色而有狹窄的紅色邊緣;尾鰭白色,上下葉各有一條靠近邊緣的紅色條紋,斑紋越往基部越擴大。

棲所生態

夜行性的礁區棲居動物。白天期間躲在深的裂隙中,而晚上漫遊礁區。 以小型甲殼動物、甲殼類幼生與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到新加勒多尼亞、夏威夷與皮特凱恩島等。臺灣分布於東部及南部等海域。陳等(2010)首次紀錄於墾丁地區。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