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rgocentron melanospilos  
發音 
Sargocentron melanospilos黑點棘鱗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8) 棲息深度 5 - 90公尺
中文名 黑點棘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點棘鱗魚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班達海 
同種異名 Adioryx cornutus, Holocentrum cornutum, Holocentrum melanospilos, Holocentrus cornutus, Sargocentron caudimaculatus, Sargocentron cornutum, Sargocentron melanospi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Randall, J.E, 1998.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squirrelfishes (Beryciformes: Holocentridae: Holocentrinae) of the genus Sargocentron, with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  Bleeker, P. 185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1998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156 ASIZP0073613 ASIZP0805839 ASIZP0806162 ASIZP0806540 ASIZP0915839 ASIZP0916162 ASIZP0916540 FRIP20303 FRIP20382 MTP0076 NMMBP02207 NMMBP02459 NMMBP08555 NMMSTP00987 NTMP0741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CO1,100%
英文俗名 Blackspot squirrelfish; Blackblotch squirre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上頜中央肥厚而突出於下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的前緣或稍後方;鼻骨的前緣末端有1個短棘;鼻窩後緣1-4個小刺。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眶下骨無鋸齒狀。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 34-37,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 2.5;頰上具 5 列斜鱗。鰓耙數 4-7+10-12=14-19。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 X-I,軟條 13;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軟條 9;胸鰭軟條 14 ;尾鰭深叉形。具寬深的紅色與狹窄的銀白色斑紋交互的體側;背鰭軟條部及臀鰭的基底,以及尾柄上具紅黑色斑塊(其大小時常隨個體或棲息地而有變化)。背鰭的硬棘部內外側紅色至紅黑色,鰭膜中間具白色區塊;臀鰭最大棘區為紅色至紅黑色;胸鰭基軸具大黑斑。

棲所生態

是一種相當少見的珊瑚魚類,屬夜行性魚類。白天的時候會找個隱蔽的地方棲身,像是礁石下方的陰暗處或洞穴中,晚上再游到外面來覓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桑吉巴 (坦尚尼亞)、亞達伯拉與塞錫爾群島到馬紹爾群島與美屬薩摩亞群島,北至臺灣、日本南部與小笠原群島,南至大堡礁的南方與赤斯特菲群島。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東部及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