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rdinella zunasi  
發音 
Sardinella zunasi錘氏小沙丁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5 - 50公尺
中文名 錘氏小沙丁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鯡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7 Clup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青鱗小沙丁魚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錘氏小沙丁、青鱗仔、鰮仔、沙丁魚、扁仔、扁鰮 
世界分布 日本至臺灣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Clupea zunasi, Harengula zunashi, Harengula zunasi, Sardinella zuna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Whitehead, P. J. P.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74726 ASIZP0806462 ASIZP0916462 NMMBP05401 NMNSF00580 NMNSF00893 NTMP0610 NTMP0697 NTUM00122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Scaled sardine; Japanese sardinell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稜鱗,17-18+ 13-14個。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51-54。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僅多且不中斷或上下對應條紋在中央部位重疊;鱗片後緣之小孔少於20個以下;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1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8;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8-19;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末緣具明顯黑斑。背鰭淡黃,前端基部不具黑點;尾鰭淡黃,上下葉不具黑緣,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臺灣海域。臺灣分布於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產量高之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10,000-500,00公噸間,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焚寄網與拖網,主要漁期在夏秋之間。在臺灣多醃漬後出售,體型較小者,則多利用來製造魚粉供飼料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