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rdinops sagax  
發音 
Sardinops sagax南美擬沙丁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enyns, 1842) 棲息深度 0 - 200公尺
中文名 南美擬沙丁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鯡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7 Clup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擬沙丁魚 
最大體長 39.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鰮仔、沙丁魚、臭肉鰮(臺東)、無鱗鰮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秘魯利馬聖洛倫索島 
同種異名 Alausa californica, Alosa musica, Arengus sagax, Clupanodon caeruleus, Clupea advena, Clupea caerulea, Clupea lata, Clupea melanosticta, Clupea neopilchardus, Clupea ocellata, Clupea sagax, Meletta caerulea, Sardina caerulea ...共27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Anatole S. Loukashkin (trans.) 1953 Whitehead, P. J. P.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7986 ASIZP0063243 ASIZP0070530 FRIP21001 NTUM07603  
英文俗名 Pacific sardine; Picton herring; Sardina; South American pilchard; Pilchard; Pacific american sardine; Southern African pilchard; Smig; Sardine; Californian pilchard; Chilean sardine; Blue pilchard; Blue-bait; California sardine; Chilean pilchard; Austra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梭形,背、腹緣近似乎直;具弱稜鱗,20+ 16個。吻略長而尖。眼中等大,上側位,具脂性眼臉。口端位,較小;下頜略長於上略,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下方。鰓蓋具放射狀隆起線;下枝鰓耙數44-45。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無側線。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6-20;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6-19;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體側常有1列黑色黑斑,其下方另具不規則、不連續、不清晰之黑點;鰓蓋末緣無明顯黑斑。背鰭淡黃,前端基部不具黑點;尾鰭淡灰黃,上下葉略具黑緣,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餘鰭淡色。以前所記載之遠東砂璃魚(Sardinops melanosticta)為本種之亞種。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非洲南部至東太平洋。臺灣各地均有產。 

漁業利用

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超過500,000公噸,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焚寄網與拖網,主要漁期在夏秋之間。在臺灣多醃漬後出售,體型較小者,則多利用來製造魚粉供飼料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