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 棲息深度 | 0 - 20公尺 | |||||||
中文名 | 高身鯽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鯉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102 Cypri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日本鯽 | |||||
最大體長 | 50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日本鯽、高身鯽、鯽仔、屈氏鯽 | |||||
世界分布 | 日本 | 台灣分布 | 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東部
![]() ![]() |
|||||||
棲息環境 | 純淡水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arassius auratus caviers, 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 Carassius carassius cuvieri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Golden carp; Japanese crucian carp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明顯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略短。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120。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前部微向下彎,後部直走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9-33。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V+15-18;臀鰭鰭條III+4-5;背鰭第IV根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
|||||||||
棲所生態 |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或水草雜生的河川中下游、野塘或是水庫等最多。本種魚適應力強,野外生長快速。為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則以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
|||||||||
地理分布 | 原產於日本淡水域,後引進臺灣。但目前在台灣野外水域並不常見。 |
|||||||||
漁業利用 | 大眾化之食用魚,煎、烤、炸、紅燒及糖醋皆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