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icrophysogobio alticorpus  
發音 
Microphysogobio alticorpus高身小鰾鮈
by: 張詠青
命名者 Banarescu & Nalbant, 1968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高身小鰾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高身小鰾鮈 
最大體長 7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車栓仔、高身棒花魚、高身鐮柄魚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嘉義 
同種異名 Microphysogobio brevirostris alticorpus   
參考文獻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Banarescu, P.M. etc. 1968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聖宗 2001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72610 ASIZP0072611 ASIZP0072612 ASIZP0805293 ASIZP0805294 ASIZP0805295 ASIZP0915293 ASIZP0915294 ASIZP0915295 NMMBP05887 NMMBP05891 NMMBP05901 NMMBP05911 NMMBP05921 NMMBP06079 NMNSF00196 NMNSF00276 NMNSF00278 NMNSF00281 NMNSF00290 NMNSF00356 NMNSF00716 NMNSF00731 NMNSF00734 NMNSF00742 NMNSF00753 NMNSF00878 NMNSF00936 NMNSF00965 NMNSF01022 NMNSF01352 NMNSF01472 NMNSF01483 NMNSF01507 NMNSF01546 NTHUB01672 NTHUB01673 USNM00192926Holotype USNM00202592Paratype ...列出全部48筆... 
典藏基因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Deep-body gudgeo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側扁,腹部平面,頭背部隊起明顯。頭中大,吻短而鈍,在鼻孔前方的凹陷較不明顯。口下位,馬蹄形,口裂小,不伸達眼前緣的下方,上下頜具角質邊緣。唇發達而具許多小乳突。口角有短鬚1對。體被中大型的圓鱗,胸腹部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而平直,側線鱗數35-3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胸鰭稍長,向兩側平伸;腹鰭腹位,略平展,可貼在河底的石頭上。體呈灰褐色,體側中線無明顯大型的黑斑,體背具有許多細小的黑斑,體側中部具有一條深黑色縱帶,尾柄基部具一明顯黑斑,背、胸和尾鰭通常無明顯斑紋。以前文獻記載之黑鰭鰁(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實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性喜棲息於淺瀨、深潭及潭頭的河床石礫上,群聚溯游而覓食。雜食性,以啃食附著藻類為主,另外也食有機碎屑及水生昆蟲。 

地理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分布於西部、南部之河川,自大安溪至高屏溪流域之中、下游。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較不為人注意,無漁業經濟價值,亦可當觀賞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