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ylopharyngodon piceus  
發音 
Mylopharyngodon piceus青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6) 棲息深度 5 - 30公尺
中文名 青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青魚 
最大體長 1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鰱、黑鰡、烏鰡、黑鯪 
世界分布 中國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廣州 
同種異名 Barbus tonkinensis, Leucisculus fuscus, Leuciscus aethiops, Leuciscus dubius, Leuciscus piceus, Myloleuciscus aethiops, Myloleuciscus atripinnis, Myloleucus aethiops, Mylopharyngodon aethiops, Mylopharyngodon pisc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  Richardson, J. 184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NSP49950Holotype ASIZP0061366 ASIZP0070403 ASIZP0072724 ASIZP0072725 ASIZP0072726 ASIZP0805407 ASIZP0805408 ASIZP0805409 ASIZP0915407 ASIZP0915408 ASIZP0915409 FRIP00710 FRIP00711 FRIP00962 NMMSTP00842 NTHUB01997 NTUM03303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nail carp; Chinese roach; Black carp; Black amu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腹部圓,無肉稜。頭中大,頭頂寬。吻短,前端圓鈍。口大,前位,上頜略長於下頜。咽頭齒1列,大而呈臼齒狀,齒面平滑,齒式5-4。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8-9(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在腹鰭上方略下彎,向後延伸至尾柄中央,側線鱗39-46。體呈青黑色,背側色泛黑,腹部灰白,鰭皆為黑色。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與水庫的中、下層水域。生長快速。以軟體動物為食,包括螺、蚌、蜆等為主食,亦常攝食甲殼類、水生昆蟲及藻類等。 

地理分布

原產於中國大陸,而以長江與黃河族群較大,而後引進臺灣,日本亦有移植本種魚。目前臺灣的各大水庫、湖泊及養殖池多有養殖。 

漁業利用

本種皆為養殖魚種,除供市場與餐廳交易外,一般多供作池釣之用,為高經濟價值的淡水養殖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