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etzia formosae
Metzia formosae臺灣梅氏鯿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Oshima, 1920)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臺灣梅氏鯿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臺灣梅茨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車栓仔、臺灣黃鯝魚、臺灣細鯿、臺灣麥氏鯿 
世界分布 臺灣、中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北 
同種異名 Ischikauia hainanensis, Metzia fanlingensis, Rasborinus formosae, Rasborinus yaii   
參考文獻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陳等, 2011)  Oshima, M. 1920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NSP49952Holotype ASIZP0064318 ASIZP0074821 NMMSTP00837 NMNSF00186 NMNSF00267 NMNSF00765 NMNSF00875-A NMNSF00875-F NMNSF01502-A NMNSF01502-F NMNSF01567 NMNSF01577 NTHUB01865 NTUM02215  
英文俗名 Taiwan lesser-bream 
瀕危狀態 III 農委會2009/4/1公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EN 2017淡水魚紅皮書:EN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頗側扁。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具有一明顯的肉稜。頭小,吻短。眼小,眼間距寬而稍圓鈍。口稍上前,斜裂,上頜末緣延伸至鼻孔中點的正下方。咽頭齒3列,齒式4.4.2-2.4.5。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5-4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2(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體呈銀白色,背部灰色。體側中央有一灰黑色的縱帶。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具有小黑點。Rasborinus formosae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平原河川中下游緩流的潭區以及湖沼的中上層水域,尤其是透明度較低之水域,喜藏身於水生植物繁生處。雜食性,以有機碎屑、水生昆蟲、浮游動植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臺灣及中國福建南部地區。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河系之埤塘及湖沼中。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數量較稀少,不具食用價值,或可當觀賞用魚。在土地大量開發後,現存棲地條件惡化,甚至消失,加上外來入侵種的危害,已漸成為稀有種。因此在農委會與專家學者充分討論下,於2009/4/1公告此魚種為第III類---「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