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qualidus iijimae  
發音 
Squalidus iijimae飯島氏銀鮈
by: 鄭義郎
命名者 (Oshima, 1919)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飯島氏銀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臺灣銀鮈 
最大體長 6.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車栓仔、飯島氏麻魚、臺銀鮈、南風魚、飯島氏頜鬚鮈、臺灣頜鬚鮈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新竹頭前溪 
同種異名 Gnathopogon iijima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Oshima, M. 191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FMNH59096Holotype FRIP00481 NMNSF00158 NMNSF00163 NMNSF00194 NMNSF00261 NMNSF00265 NMNSF00739 NMNSF01358 NMNSF01480 NMNSF01530 NTUM05257 USNM00192922  
英文俗名 Taiwan gudgeon; Iijima's gudgeon 
瀕危狀態 I 農委會2009/4/1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DD 2017淡水魚紅皮書:DD
形態特徵

體細長,稍側扁,尾柄較長,腹部圓。頭中大,頭頂稍隆起。吻略尖。眼大,上位。口斜裂,上頜較下頜為長。咽頭齒2列,齒式5.3-3.5。唇薄。有鬚1對。鰓耙退化,排列稀疏。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較平直,側線鱗數34-35,背前鱗 10-11。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腹鰭 7(分枝軟條)。體背側灰褐色,頭背部略呈灰黑色,腹側灰白;體側中央有一條不明顯之黑色縱帶,帶有金色光澤。體背側每個鱗片邊緣為黑色而構成網狀紋。背、臀鰭散在不規則排列之小黑點;其餘各鰭透明無斑點。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水流較緩之潭區,以水生昆蟲、藻類和水生植物碎屑為食。 

地理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分布於中北部之後龍溪、頭前溪及其支流等溪流。現生族群量已日漸稀少,是急需保育之物種。 

漁業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