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發音 
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雙棘擬海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85)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雙棘擬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擬海龍 
最大體長 2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棘海龍、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洋 
同種異名 Stigmatophora unicolor, Syngnathoides bicauleatus, Syngnathoides biculeatus, Syngnathoides blochii, Syngnathus biaculeatus, Syngnathus tetrago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3855 ASIZP0058217 ASIZP0059640 ASIZP0062988 ASIZP0062989 ASIZP0073452 ASIZP0916005 NMMBP02558 NMMBP03112 NMMSTP00499  
英文俗名 Two-barbel pipe fish; Double-ended pipefish; Alligator pipefish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1996-08-01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尾端向腹面捲曲;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連接,下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中側稜尾端斜上揚,終止於背鰭基底末緣下方之尾環,不與尾部下側稜相連。吻長於後頭部;吻部背中稜完全但低。主鰓蓋無中縱稜,僅具平滑的放射線。體環平滑沒縱棘;幼時皮瓣完全,成魚缺如。骨環15-18 + 40-54;鰭條數37-50;胸鰭鰭條數 20-24;尾鰭缺如。體一致呈黃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遮蔽的海岸淺灘,或生活於藻類、海草或漂浮的雜草堆的中間或上面。稚魚偶然地發現接近水表面。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及南非的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南威爾斯。臺灣發現於南部、北部及小琉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尚被用於中藥材提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