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achyrhamphus serratus  
發音 
Trachyrhamphus serratus鋸粗吻海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棲息深度 15 - 100公尺
中文名 鋸粗吻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鋸粗吻海龍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Syngnathus serr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MNH90066 ASIZP0055203 ASIZP0055350 ASIZP0055542 ASIZP0055577 ASIZP0059727 ASIZP0059949 ASIZP0060172 ASIZP0060492 ASIZP0061844 ASIZP0061962 ASIZP0062917 ASIZP0065887 ASIZP0066007 ASIZP0070186 ASIZP0070456 ASIZP0075157 ASIZP0800652 ASIZP0800705 ASIZP0806633 ASIZP0900228 ASIZP0900500 ASIZP0910652 ASIZP0910705 ASIZP0916633 FRIP01158 FRIP01159 GCRL13872 NMMBP00915 NMMBP03304 NMMBP06103 NMMSTP01677 NMNSF00477 NTMP0046 NTMP1222 NTUM03808 NTUM06230 ...列出全部42筆... 
典藏基因2008-03-24,張家豪,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aw pip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體環於背鰭基底處拱起,下側稜終止於尾環,中側稜與尾部下側稜相接。吻稍長,頭長約為其2.2-2.8倍;吻部背中稜完全,呈鋸齒狀,在鼻孔附近些微隆起。主鰓蓋具一隆起而向上彎曲之稜背。體環邊緣平滑;或有皮瓣,或無。骨環 21-23 + 41-48;背鰭鰭條數 24-29;胸鰭鰭條數 14-18;尾鰭鰭條數9。體呈褐色,有時混雜一些淡色斑駁;吻上緣淡色;體側具12-13條暗色橫帶,或不顯。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的周圍、底部多碎石或砂泥底質的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用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北至韓國與日本。除東部外,臺灣各地沿岸常見。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