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
||||||||
命名者 | (Brauer, 1902) | 棲息深度 | 0 - 2000公尺 | |||||||
中文名 | 印度鬚鮟鱇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鬚鮟鱇科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44 Linophryn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印度樹鬚魚 | |||||
最大體長 | 5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印度鬚角鮟鱇、深海鮟鱇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
![]() ![]() |
|||||||
棲息環境 |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Aceratias macrorhinus indicus, Linophryne corymbifera ![]() |
|||||||||
參考文獻 | 何宣慶(2002)碩士論文;Fishbase(2003);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英文俗名 | Leftven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短,呈球型;眼小;口大、口裂接近水平,延伸超過眼睛;體表裸露無棘;具發達之蝶耳骨棘;上下頜等前;吻觸手短。自由生活時期之雄魚具有背鰭鰭條3;臀鰭鰭條3;嗅覺器官大;蝶耳骨棘短或不存在;鰓蓋骨部位具有密集之色素分布;體側及胸鰭基部具有數列的色素,延伸至尾柄基部,體型較大之標本下頜齒骨具有黑色素分布。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水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發現於南部海域(22-20.56 N, 119-35.10 E)。 |
|||||||||
漁業利用 | 極罕見魚類,全世界目前僅5尾標本,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