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alieutaea fitzsimonsi  
發音 
Halieutaea fitzsimonsi費氏棘茄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ilchrist & Thompson, 1916) 棲息深度 20 - 360公尺
中文名 費氏棘茄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蝙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33 Ogcocephal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費氏棘茄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棘茄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部、西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南非 
同種異名 Halieutaea liogaster, Halieutichthys fitzsimonsi   
參考文獻   Gilchrist, J. D. F. etc. 1916 Lee, S.-C. 1988 Ho, H.C. etc. 2008 
典藏標本 ASIZP0059754 ASIZP0061052 ASIZP0063239 ASIZP0065405 ASIZP0065416 ASIZP0067796 ASIZP0074503 ASIZP0080387 ASIZP0803557 ASIZP0805857 ASIZP0807623 ASIZP0913557 ASIZP0915857 ASIZP0917623 NMMBP03636 NMMBP06136 NTMP0051 NTMP0053 NTMP0533 NTMP0619 NTOU-AE6138 NTOU-AE6139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Circular seaba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呈圓形,甚平扁。吻短而不突出,具吻棘。口小,前位;上下頜及舌上具絨毛狀齒,腭骨無齒。下鰓蓋骨棘不突起。背面密被小棘,腹面光滑無棘;體盤及尾部邊緣則具的分叉棘。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特化呈吻觸手,藏於吻部凹槽內;第二背鰭位於尾部,具軟條5;臀鰭位於肛門及尾鰭基部中央,具軟條4;胸鰭中長,水平伸展;尾鰭截形。體背鮮紅色,具左右對稱之細網狀斑紋以及一對環狀斑紋位於背部靠近鰓孔部位,腹面鮮紅色。

棲所生態

深海底層魚類,已知棲息深度在20-360公尺左右。平常潛伏於砂泥底質底部,不具游泳能力,用發達的胸鰭及腹鰭匍匐爬行於海底。鰓孔可能具有噴射推進功能。以特化之餌球分泌特殊物質吸引獵物。 

地理分布

本種記錄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主要發現於日本、臺灣及南非。臺灣發現於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