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renimugil crenilabis  
發音 
Crenimugil crenilabis粒唇鯔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40公尺
中文名 粒唇鯔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鯔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45 Mugi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粒唇鯔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烏魚、烏仔、烏仔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helon crenilabis, Crenimugil crenilabris, Crenimugli crenilabris, Liza crenilabis, Liza lauvergnii, Mugil cirrhostomus, Mugil crenilabis, Mugil crenilabris, Mugil fasciatus, Mugil lauvergnii, Mugil macrocheilos, Mugil macrocheilus, Mugil neocaledonicus ...共18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267 ASIZP0057037 NMMBP00788 NMMBP00805 NMMBP05392 NTOU-AE6148 NTUM02097 NTUM06949 NTUM08147  
英文俗名 Tahiti mullet; Thicklip mullet; Warty-nosed mullet; Warty-lipped mullet; Wart-lipped mullet; Mullet; Fringelip mullet; Grey mull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吻短;唇厚,當標準體長大於7公分時,下唇會出現一高聳的小丘且具有1-10列似乳頭狀物;無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1.4-2.5;前眼眶骨窄小,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缺刻但隨著成長而變為平直。口小,亞腹位;腭骨具齒,舌骨上有小物塊,鋤骨和翼骨無齒。鼻孔每側各一對。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膜性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2-14條,縱列鱗數36-42。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50-78。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10;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7-10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體背橄欖綠,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胸鰭呈黃色,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駁,其餘的鰭為灰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包括潟湖、礁盤及潮池等海域,亦常侵入港區。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產卵前常成群洄游於沿岸,產卵期時,則在晚上洄游至潟湖陡坡處。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羅得豪島。臺灣除東部外各地沿岸均有。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所捕獲,但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亦是養殖食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