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obianchia gemellarii  
發音 
Lobianchia gemellarii吉氏葉燈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occo, 1838) 棲息深度 25 - 800公尺
中文名 吉氏葉燈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0 Mycto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吉氏葉燈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日本葉燈魚、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意大利 
同種異名 Diaphus gemellari, Diaphus gemellarii, Diaphus nipponensis, Lampanyctus gemellari, Lebianchia gemellari, Lobianchia gemelari, Lobianchia gemellari, Myctophum gemellari, Myctophum gemellarii, Nyctophus gemellarii, Scopelus gemellari, Scopelus gemellarii, Scopelus uracoclampus ...共14筆..  
參考文獻 A review of lanternfishes( Families: Myctophidae and Neoscopelidae)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ound Taiwan and Tungsha Islands with notes on seventeen new records(Wang and Chen, 2001);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Cocco, A. 1838 Wang, J. T.-M. etc. 2001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906 ASIZP0064398 ASIZP0064406 ASIZP0070512 NMNSF00551 NMNSF01490  
英文俗名 Cocco's lantern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鈍圓。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略擴大;上下頜、鋤骨、腭骨均具齒帶。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7-18,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短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3-15;胸鰭具軟條11-12;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眶前發光器(Ant)無;鼻部背位發光器(Dn)小而圓;鼻部腹位發光器(Vn)無;眶下位發光器(So)無;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明顯較Op2小,上下相接近;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側線與胸鰭基部之中間;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與PO1成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昇高;腹部發光器(VO)5個,VO3位置最高,VO4及VO5下降;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中間;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斜線狀,SAO1高於VO5;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靠近臀鰭;臀鰭前部發光器(AOa)5個,AOa1位置不昇高,最後一個昇高;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6個,沿尾柄腹側水平狀排列,最後一個不昇高;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四個依次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尾部發光腺具在,雄魚具5-6個覆瓦狀的SUGL,雌魚則具2個心狀的INGL。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層巡游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白天一般棲息深度可達300-800公尺左右,晚上則上游至水深25-100公尺(幼魚)及200-300公尺(成魚)附近處覓食,以小蝦等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則發現於東部周邊水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