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obythites unimaculatus  
發音 
Neobythites unimaculatus單斑新鼬魚
by: 廖運志
命名者 Smith & Radcliffe, 1913 棲息深度 110 - 565公尺
中文名 單斑新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單斑新鼬鳚 
最大體長 14.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鼬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婆羅洲 
同種異名 Neobythites nigroma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Taipei)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Chen, L. J.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036 ASIZP0061302 ASIZP0062338 ASIZP0064432 ASIZP0064829 ASIZP0065222 ASIZP0065224 ASIZP0065761 ASIZP0068073 ASIZP0800163 ASIZP0801133 ASIZP0801138 ASIZP0801139 ASIZP0803834 ASIZP0900354 ASIZP0910163 ASIZP0911133 ASIZP0911138 ASIZP0911139 ASIZP0913834 NMMBP01272 NMMBP02877 NMMBP02884 NMMBP02898 NMMBP03597 NMMBP03650 NMMBP03659 NMMBP03761 NMMBP04556 NMMSTP01669 NMNSF01424 NTUM06134 NTUM06988 ROM39375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1-06-13,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nespot brotula; Onespot cusk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7-100,臀鰭鰭條數73-77;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頭部及體上半部黃褐色,體下半部淡色。各鰭淡黃,背鰭位於肛門的相對位置稍後方上的鰭膜中央具一大黑色眼斑,眼斑上緣不延伸至鰭膜邊緣。以前所記載之黑斑新鳚(Neobythites nigromaculat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在110-565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北部及新勒多尼亞外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海域。 

漁業利用

較少見之魚種,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