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canthurus nigricauda  
發音 
Acanthurus nigricauda黑尾刺尾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Duncker & Mohr, 1929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黑尾刺尾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刺尾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0 Acanth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尾刺尾魚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倒吊、粗皮仔、紅皮倒吊(臺東)、番倒吊(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澎湖、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聖馬提亞群島 
同種異名 Acanthurus gahhm, Acanthurus gahm nigricauda, Acanthurus nigricans, Acanthurus nigricaud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典藏標本 ASIZP0060257 ASIZP0060988 ASIZP0065851 ASIZP0065853 ASIZP0066526 ASIZP0074566 ASIZP0075274 ASIZP0800929 ASIZP0800930 ASIZP0801412 ASIZP0900044 ASIZP0910929 ASIZP0910930 ASIZP0911412 FRIP21490 NMMBP02356 NMMBP06469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houlderbar surgeonfish; White-tail surgeonfish; Blackstreak surgeonfish; Black-barred surgeonfish; Epaulette surgeonfish; Epaullete surgeonfish; Epaulette surgeo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體一致為紫灰至黑褐色,體側無任何小班點及線紋,但在鰓蓋上方,眼正後方具「一」字形黑斑,而在尾柄棘向前亦具一黑斑。背鰭及臀鰭黑褐色,背鰭基底具一有時不顯之紫色紋,鰭緣為淡藍色;尾鰭褐色,鰭緣為白色,基部具白色弧帶;胸鰭基部黑色,餘淡白色;腹鰭黑色,鰭緣為淡藍色;尾柄棘溝緣為黑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而面海的潟湖及礁區,棲息深度一般在30公尺以下,幼魚則活動於水表層至水深3公尺處。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自東非洲,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大堡礁。臺灣東部及蘭嶼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