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lenniella bilitonensis  
發音 
Blenniella bilitonensis對斑真蛙鳚
by: ©嵇 呂
命名者 (Bleeker, 1858)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對斑真蛙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對斑真動齒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日本至澳洲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Alticus novemmaculosus, Istiblennius bilitonensis, Salarias bilitonensis, Salarias brevoorti, Salarias deani, Salarias hendriksii, Salarias periophthalmus visay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Springer, V.G. and J.T. Williams, 1994. The Indo-West Pacific blenniid fish genus Istiblennius reappraised: a revision of Istiblennius, Blenniella, and Paralticus, new genus.. Smithson. Contrib. Zool. 565:193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Springer, V. G. etc. 1994 
典藏標本 ASIZP0054288 ASIZP0055186 ASIZP0056830 ASIZP0057098 ASIZP0070414 ASIZP0074917 ASIZP0075133 NMMBP00376 NMMBP00382 NMMBP00751 NMMBP00755 NMMBP00760 NMMBP00767 NMMBP00827 NMMBP00829 NMMBP00830 NMMBP00832 NMMBP01048 NMMBP01050 NMMBP01051 NMMBP01070 NMMBP01192 NMMBP02317 NMMBP03263 NMMBP05528 NMMBP05620 NMMBP05866 NMMSTP00208 NTMP0195 NTOUP200611-866 NTOUP200712-186 NTOUP200712-187 NTUM05906 NTUM05907 NTUM05908 NTUM05909 NTUM05910 ...列出全部53筆... 
英文俗名 Lined rockski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雄魚頭頂具薄而圓的冠膜,雌魚只有一小肉質狀隆起。鼻鬚掌狀分支;眼上鬚單一不分支,等於或短於眼徑;無頸鬚。上下唇平滑。D. XIII-XIV, 18-21;A. II, 19-21; P. 14; V. I, 3。背鰭具缺刻,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雄魚眼後緣有一中央斷裂的半月形紋, 鰓蓋上緣有一大黑斑,黑斑下方有一小黑點,體側中央有黑橫帶,橫帶上具短縱線,形成8條平行縱線;背鰭灰黑色而具黑、白線;臀鰭具寬暗色緣;尾柄與尾鰭有許多白點;胸鰭上半部有黑點。雌魚頭部的圖案和身體的色帶較不明顯且無橫紋;臀鰭灰黑色,鰭緣較深;胸鰭上半部有黑點;尾鰭有幾列黑點;背鰭具2-3列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間帶礁石潮池區,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臺灣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東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