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csenius namiyei  
發音 
Ecsenius namiyei納氏無鬚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Evermann, 1902)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納氏無鬚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納氏異齒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臺灣澎湖 
同種異名 Ecsenius frontalis, Salarias namiye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Springer, V.G., 1988. The Indo-Pacific blenniid fish genus Ecsenius.. Smithson. Contrib. Zool. (465):134 p.  Jordan, D. S. etc. 1902 Springer, V. G. 198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167 ASIZP0056835 ASIZP0056846 ASIZP0058491 ASIZP0074935 ASIZP0806443 ASIZP0916443 BPBMI18678 BPBMI18696 BPBMI23081 BPBMI23109 NMMSTP00601 NTOUP200712-185 NTUM00158 NTUM00159 NTUM03349 NTUM05795 NTUM05796 NTUM05797 NTUM05798 NTUM05799 NTUM05800 NTUM05801 NTUM05802 NTUM05803 NTUM05804 NTUM05805 NTUM06046 NTUM07646 USNM00203125 USNM00203126 USNM00203127 USNM00203128 USNM00204478 USNM00211323 USNM00325201 USNM00325204 ...列出全部37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Black comb-tooth; Namiye's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前鼻孔具1鼻鬚,無眼上鬚及頸鬚。齒骨前後方各具一犬齒。側線具垂直成對的側線孔。D. XI-XII, 18-20;A. II, 20-23;P. 13; V. I, 3-4。背鰭無缺刻,背鰭、臀鰭最後軟條與尾柄以鰭膜相連;尾鰭鰭條均不分支。頭部、體側、背鰭和臀鰭為黑褐色至黑色;尾柄及尾鰭為淺灰色,活魚時為橙黃色;體側中央上有小白點;眼眶後緣至上頜有淡色斜帶。

棲所生態

多樣化的棲息地,由河口域至深度約在3-25公尺的珊瑚礁或岩礁區皆可見其蹤影,一般較常見其於淺水域之礁區上。日行性,白天於岩礁或珊瑚礁上的縫隙或小洞穴間到處活動覓食,以梳子狀的牙齒刮取死珊瑚及礁石表面的藻類為食物;平常停棲在岩礁表面上,以一游一停的方式生活,生性膽小,不易與人親近。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臺灣至所羅門群島。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色彩豔麗,是受歡迎的水族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