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agiotremus laudandus  
發音 
Plagiotremus laudandus勞旦橫口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hitley, 1961)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勞旦橫口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雲雀短帶鳚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新喀裡多尼亞 
同種異名 Pescadorichthys laudandus, Plagiotremus laudandus laudand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Myers, R. F. 1999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Poison-fang blenny mimic; Yellow-tailed blenny; Yellowtail fangblenny mimic; Bicolour fang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鰓裂向腹面延深至胸鰭基中央前緣。頭無鬚。吻肉質狀,圓錐形;口下位;齒骨具一彎區大犬齒。無側線。D. VII-XI, 27-30; A. II, 22-24; P. 11-12; V. I, 3。背鰭連續無缺刻;背鰭、臀鰭和尾柄相連;尾鰭內凹形,具梳狀後緣。 體色多變,一般為體前半部灰藍色,後半部黃色或淡色;體側無縱紋;背、臀和尾鰭黃色,背鰭硬棘部具一黑色縱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或珊瑚礁向海面,深度範圍從1公尺到30公尺。發現有危險時,會躲在管蟲類遺留下來的空殼中,以躲避敵害。具擬態行為,模擬「魚醫生」以便趁其它魚不注意時,偷襲並咬下其身上的皮膚和黏液腺,甚至是鱗片。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菲律賓至吉伯特群島、新加勒多尼亞及薩摩亞,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等。臺灣分布於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或水族觀賞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