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llionymus valenciennei  
發音 
Callionymus valenciennei瓦氏䲗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棲息深度 20 - 264公尺
中文名 瓦氏䲗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䲗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3 Calliony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瓦氏䲗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老鼠、狗圻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灣 
同種異名 Callionymus flagris, Repomucenus valencienne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NMMBP06109  
英文俗名 Dragon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縱扁。枕骨區具二個低的骨質突起。鰓孔背位。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0.12-0.21倍,強棘末端向上彎曲,腹緣平滑而直,基部具一倒棘,背緣具二至三個彎棘。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4分支鰭條的末端,具一眼下分支及一分叉的前鰓蓋骨分支,枕骨區及尾柄背部各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雄魚第一背鰭高,各棘全延長成絲狀,第I及第IV棘最長,雌魚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低,延長或不延長成絲狀,第I棘最長;雌、雄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2鰭條基部;雌、雄魚尾鰭延長,雄魚中央鰭條成絲狀,雌魚稍呈圓形。保存標本體呈棕色,背部具許多白斑,體側具一列深色斑;眼灰色;雄魚第一背鰭具不規則黑斑,雌魚第III棘膜具一黑斑;雌、雄魚第二背鰭具一列深斑;雌、雄魚臀鰭鰭緣具黑線(雌魚僅見於後半部鰭緣);尾鰭具幾列排成垂直列之黑點,下部2/3處較明顯。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與朝鮮半島的西岸。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