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Repomucenus virgis  
發音 
Repomucenus virgis處女斜棘䲗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Fowler, 1903) 棲息深度 40 - 100公尺
中文名 處女斜棘䲗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䲗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53 Calliony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絲鰭斜棘䲗 
最大體長 8.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老鼠、狗圻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三崎 
同種異名 Callionymus virg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6)  Jordan, D. S. etc. 190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595 ASIZP0058258 ASIZP0060551 ASIZP0061026 ASIZP0061406 ASIZP0061439 ASIZP0061527 ASIZP0063674 ASIZP0066886 ASIZP0070623 ASIZP0072856 ASIZP0072879 ASIZP0073432 ASIZP0073433 ASIZP0073459 ASIZP0073670 ASIZP0073715 ASIZP0073743 ASIZP0915970 ASIZP0915991 ASIZP0916012 ASIZP0916422 NTMP0245 NTMP0394 NTMP0602  
典藏基因2010-09-06,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Dragon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縱扁。眼大。枕骨區具二個低的骨質突起。鰓孔小,背位。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0.28-0.39倍,強棘末端向上彎曲,腹緣平滑而直,基部具一強倒棘,背緣具二至三棘。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3或第4分支鰭條的末端,具一眼下分支及一前鰓蓋骨分支,枕骨區及尾柄背部各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雄魚第一背鰭極高,各棘全延長成絲狀,等長;雌魚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低,延長或不延長成絲狀,第I棘最長;雌雄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最末之鰭條最長;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3鰭條基部;尾鰭為體長之0.25-0.32倍。保存標本體通常為黃色,頭色較淡,頭背及體背具許多黑點及白斑;雄魚第一背鰭色淡,基部1/4處及鰭緣黑色,鰭具少許垂直白線及白斑;雌魚第一背鰭色淡;雌魚第二背鰭透明,雄魚第二背鰭各鰭條色深,各鰭膜基部具一深斑;雄魚臀鰭色淡,具一些不規則的黑斜線,雌魚臀鰭透明;尾鰭中央具三列由小黑點構成之垂列,尾鰭下緣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東北部、日本及東中國海。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