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tropus atropos  
發音 
Atropus atropos溝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5 - 35公尺
中文名 溝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溝鰺 
最大體長 26.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銅鏡、白鯌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旁迪切里 
同種異名 Atropus atropus, Brama atropos, Caranx atrop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692 ASIZP0056707 ASIZP0056871 ASIZP0058868 FRIP00105 MTP0091 NMMBP00606 NMMBP00676 NMMBP01852 NMMBP04384 NMMBP04423 NMMBP06688 NMMSTP00393 SU49375 SU49376  
英文俗名 Thin crevalle; Cleftbelly trevally; Cleftbelly kingfish; Blackfin jac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卵圓形,極度側扁。脂性眼瞼不發達。體被小圓鱗,胸部由胸鰭基部至腹鰭基底後方具一裸露無鱗區。齒細小,上頜呈一齒帶;下頜前方呈齒帶,後方則為一列細齒。腹部具一深溝,腹鰭、肛門和臀鰭前方2游離硬棘均可收藏其中。第一背鰭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二者其後方之鰭條若為雄魚則延長,幼魚及雌魚則無。腹鰭長,末端及臀鰭起點。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腹鰭深黑色。無離鰭。幼魚時體側4~5條橫斑,成魚則不明顯。全世界僅一屬一種。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岸邊,通常三、兩成群游動於表層水域。主要以蝦子、橈腳類、十腳類等甲殼類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暖水域,包括波斯灣區、印尼、南中國海、臺灣、東海、黃海及日本等沿岸。臺灣各地沿岸可見,唯數量不多。 

漁業利用

漁法可使用底拖網、一支釣或設陷井。一般以清蒸或紅燒食之,肉細味美。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