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rangoides coeruleopinnatus  
發音 
Carangoides coeruleopinnatus青羽若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üppell, 1830)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青羽若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青羽若鰺 
最大體長 4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青羽鰺、白鯌仔(澎湖)、瓜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Carangoides altissimus, Carangoides caeruleopinnatus, Carangoides malabaricus, Carangoides uii, Caranx altissimus, Caranx coeruleopinnatus, Caranx formosanus, Caranx malabaricus, Caranx uii, Citula coeruleopinnata, Citula divers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Williams, F. etc. 1978 Williams, F. etc.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706 ASIZP0056730 ASIZP0060350 ASIZP0060352 BPBMI23202 FRIP20167 FRIP20554 FRIP21670 FRIP21671 NMMBP00697 NMMBP01894 NMMBP02236 NMMBP04315 NMMBP04336 NMMSTP00641 NMMSTP01022 NTUM06240 NTUM06820 NTUM07634 NTUM08248 NTUM08249 SU7283Paratype  
英文俗名 Coastal trevall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卵圓形,甚側扁而高。幼魚時背、腹部輪廓相當,隨著成長頭背輪廓中度彎曲而無腫塊凸突。吻端彎度平順。體被小圓鱗,唯胸部裸露,自胸鰭基部向下延伸,其後緣可達腹鰭基底之後。背鰭軟條數21-23;臀鰭17-19;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1-25。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延長如絲,長度較頭長為長,但隨著成長而逐漸縮短,成魚時,長度較頭長短。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各鰭淡色、淡黃色或稍暗;臀鰭鰭膜上有時另具一列白斑。體側具小黃斑,有時不顯。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較深之近沿海區,較少接近岸邊。肉食性。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北迄日本,南抵澳洲。臺灣較常出現於南部及東部水域,是常見之魚種。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捕獲。清蒸或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