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rangoides hedlandensis  
發音 
Carangoides hedlandensis海蘭德若鰺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hitley, 1934)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海蘭德若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海蘭德若鰺 
最大體長 3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銅鏡、白鯌仔(澎湖)、瓜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東沙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西澳黑德蘭港 
同種異名 Atropus atropus, Carangoides hedlandensiis, Caranx hedlandensis, Caranx plumbeus, Olistus hedland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Whitley, G. P. 1934 Williams, F. etc. 1978 Williams, F. etc.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Lin, P. L.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5421 ASIZP0056688 ASIZP0056697 ASIZP0056717 ASIZP0058850 ASIZP0060353 ASIZP0060359 ASIZP0060360 ASIZP0060664 ASIZP0061984 ASIZP0061991 ASIZP0065206 ASIZP0065207 ASIZP0070931 ASIZP0070932 ASIZP0080379 ASIZP0700395 ASIZP0801067 ASIZP0801068 ASIZP0802485 ASIZP0802537 ASIZP0804121 ASIZP0900457 ASIZP0900463 ASIZP0911067 ASIZP0911068 ASIZP0912485 ASIZP0912537 ASIZP0914121 FRIP03082 FRIP03178 FRIP20146 FRIP21278 FRIP22015 NMMBP01137 NMMSTP00289 NMNSF00855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Bumpnose trevally; Bumpnosed trevally; Bumpnose kingfish; Jac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卵圓形。頭背輪廓與腹部輪廓相當;隨著成長,前額逐漸突出,長至成魚時,頭背部具一腫塊凸起。吻鈍。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頜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胸部裸露區,自胸鰭基部向下延伸,其後緣延伸至肛門之前。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其雄魚之中部鰭條延長如絲狀,幼魚和雌魚則否。背鰭軟條數20-21;臀鰭17;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3-28。體背藍綠色帶黑色光澤,腹部銀灰色。鰓蓋後緣上方有一黑斑。幼魚時,體側具不明顯的橫斑,隨成長而消失;幼魚時,腹鰭呈黑色,隨著成長而漸呈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大陸棚區,屬於底棲性魚類;中、小型魚則偶發現於內灣或開放性的潟湖內。肉食性,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群島,北迄日本,南到澳洲。臺灣各地沿海均產,是相當常見之魚種。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流刺網、定置網捕獲。清蒸或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