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imnichthys fasciatus  
發音 
Limnichthys fasciatus橫帶沙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aite, 1904 棲息深度 0 - 150公尺
中文名 橫帶沙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無棘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38 Creed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條紋沼澤魚 
最大體長 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鰍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蘭嶼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澳大利亞豪勳爵島 
同種異名 Limnichthys fasciatus majo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898 ASIZP0062781 ASIZP0074757 NMMBP03166 NMMSTP00276 NTOUP200611-853  
英文俗名 Barred sand burrow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細長;吻尖,上頜的末端有一肉狀突起,使上頜較下頜突出。眼睛突起。鰓膜分離,自喉峽部游離,鰓被架數7。身體覆滿鱗片;側線自背鰭後逐漸下降,延伸至尾柄處。背鰭單一,基底甚長,臀鰭和背鰭相對,軟條數分別為25-26及27-29。除腹鰭外,各鰭均無硬棘。脊椎骨數41。體灰白色,體背側具許多鞍狀斑,至少一些鞍狀斑明顯的連接至側線。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沙或礫石底部之上的區域,是一種善於隱藏的魚種。棲息深度從水淺的潮池到至少 150 公尺的海域。其尖的吻被用來掘洞穴;眼為觀察獵物而方向朝上。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到澳洲與科瑪狄克群島,以及東加。臺灣分布於北部、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無經濟價值性,僅作學術研究。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