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erres macracanthus  
發音 
Gerres macracanthus大棘鑽嘴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大棘鑽嘴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3 Gerr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棘銀鱸 
最大體長 30 cm 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碗米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雅加達 
同種異名 Diapterus macracanthus, Gerres filamentosus, Xystaema macracantha, Xystaema macracanthum   
參考文獻 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 2002)  Iwatsuki, Y. etc. 1996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731 ASIZP0057532 ASIZP0057677 ASIZP0058242 ASIZP0060287 ASIZP0060974 ASIZP0061965 ASIZP0065213 ASIZP0065762 ASIZP0065771 ASIZP0071267 ASIZP0074805 ASIZP0801115 ASIZP0801116 ASIZP0801117 ASIZP0900020 ASIZP0900114 ASIZP0900439 ASIZP0911115 ASIZP0911116 ASIZP0911117 ASIZP0916922 MTP0168 NMMBP02143 NMMBP02269 NMMBP02437 NMMBP08752 NMMBP08771 NMNSF00368 NMNSF00520 NMNSF00835 NMNSF00870 NTMP0094 NTOUP200910-091 NTOUP201005-229  
典藏基因2008-03-25,Chia-Hao Chang,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lender whipfin mojarr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而偏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2.0-2.5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極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40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而延長如絲,末端達軟條部中部;臀鰭第II棘較短,遠短於基底長;胸鰭長,末端可達及臀鰭硬棘部起點的上方;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為中央鰭條3倍。體呈銀白色,有7-10列淡青色橫帶。各鰭皆淡色或有白緣。本種魚以往常被誤鑑為曳絲鑽嘴魚(G. filamentosus),差別在於體側橫帶橫帶,後者為斑點排列而成的點狀橫帶,本種為連續線紋橫帶。

棲所生態

多棲息在沿岸之沙泥底質之水域,經常成群活動。有時會在河口水域出現,肉食性,掘食在沙泥地中躲藏的底棲生物。在蚵棚區亦為常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新幾內亞,北至臺灣。臺灣分布於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魚以手釣、圍網、拖網或流刺網均可捕獲,量不多,漁期全年皆有,以春、夏季較佳,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