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laucosoma buergeri  
發音 
Glaucosoma buergeri葉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5 棲息深度 20 - 80公尺
中文名 葉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葉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4 Glaucosom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灰葉鯛 
最大體長 45 cm 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大目仔、大目孔(澎湖)、黑大目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海 
同種異名 Glaucosoma burgeri, Glaucosoma fauveli, Glaucosoma fauvelii, Glaucosoma hebraicum, Glaucosoma taen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楊鴻嘉圖鑑 (金)  楊鴻嘉, 楊誠國 1990 楊鴻嘉, 陳良德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楊鴻嘉, 陳良德 1995 楊鴻嘉, 張寶仁 1996 
典藏標本 ASIZP0054907 ASIZP0055306 ASIZP0067391 ASIZP0067394 ASIZP0067395 ASIZP0067402 ASIZP0070769 ASIZP0802395 ASIZP0802396 ASIZP0802397 ASIZP0802398 ASIZP0912395 ASIZP0912396 ASIZP0912397 ASIZP0912398 NTMP0331 NTMP0592 NTUM02385 NTUM05031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North-west jewfish; North-west pearl perch; Deepsea jewfish; Grey bigmouth bream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而高,呈長卵圓形。頭大,背面略隆起。吻短鈍,小於眼徑。眼大,上側位。口裂大,前位;下頜突出,上下頜齒細小,多行,帶狀;鋤骨及腭骨亦細小,舌上無齒。體被小櫛鱗,頭部除吻及唇部外均被鱗;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基底之鰭膜間具鱗;側線完全,近乎平直延伸至尾鰭。背鰭單一,硬棘VIII及軟條11-14;臀鰭硬棘III及軟條9-12;尾鰭後緣略呈彎月型或截平。體呈黃褐色或灰褐色,有金色光澤;個體幼小時,體側有7-10條暗褐色縱帶,眼下至鰓蓋下角有一褐色帶,老成時則消失。以前所記載之青葉鯛(Glaucosoma hebraicum)實為本種之誤鑑,前者為澳洲特有種,另一記載之葉鯛 (G. fauvelii) 實為本種之未成熟個體,是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海大陸棚岩礁區或石礫區之較深海域中,但會洄游至較淺海域。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南中國海、越南及澳洲西部及北部。臺灣分布於北部、西南部及澎湖沿海岩礁區海域。 

漁業利用

為食用魚,較適宜紅燒食之。大多以流刺網或船釣等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