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oya chlorostigmatoides
Amoya chlorostigmatoides緑斑韁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49)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緑斑韁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緑斑韁鰕虎魚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緑斑閩鰕虎、綠斑細棘鰕虎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西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2.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3. 陳義雄、方力行。1999。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287 pp.    Bleeker, P. 184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5252 ASIZP0075253 ASIZP0075254 ASIZP0806784 ASIZP0806785 ASIZP0806786 ASIZP0916784 ASIZP0916785 ASIZP0916786  
英文俗名 Greenspot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11~12;臀鰭:Ⅰ/ 9~10;胸鰭:18~20。縱列鱗 29~31;橫列鱗 9~11;背鰭前鱗 23~27。體延長,前部成亞圓筒形,後部較側扁,尾柄略長。頭中大,側扁。吻略短而圓鈍。眼間隔較窄小。口裂大,斜裂,口裂可達眼中部的下方。唇肥厚。頰部具有4列水平的感覺乳突線。鰓裂略小,延伸未達前鰓後緣。體被中大型的櫛鱗,頭背側及胸部、腹部被鱗。第一背鰭以第3棘較長。臀鰭的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2軟條的下方。尾鰭呈長圓形。體呈褐色,腹側呈淺褐色;體側散布有青綠色的亮斑。體下半側具有3~4列綠黑色的細斑。鰓蓋的後上方有一個較大的藍青色斑塊。尾鰭基部上方有一個暗斑。腹鰭灰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綠斑細棘鰕虎(Acentrogobius chlorostigmatoides)為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喜好在河口區及紅樹林區的潮溝中棲息,亦分布在沿岸、內灣等水域。對鹽度的耐受力較廣,但不會朔游棲息於的純淡水區域內。屬於肉食性底層魚類,主要以小型蝦、蟹等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由印尼到臺灣。臺灣分布於西部沿岸的河口及紅樹林區域。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