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blyeleotris fontanesii  
發音 
Amblyeleotris fontanesii福氏鈍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2) 棲息深度 1 - 28公尺
中文名 福氏鈍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福氏鈍塘鱧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福氏鈍塘鱧、甘仔魚、狗甘仔、三帶鈍鯊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Amblyeleotris fontanesi, Cryptocentrus fontanesi, Gobius fontanesii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2. 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3. Randall, J. E. 2005. Reef and shore fishes of the South Pacific. New Caledonia to Tahiti and the Pitcairn Islands. i-xii + 1-707.;4. 伍漢霖、鐘俊生 等。2010。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 (五)- 蝦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  Dr. P. Bleeker 185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Iwata, A. etc. 1996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58108 BPBMI23119  
英文俗名 Giant shrimpgoby; Giant prawn-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15。臀鰭:Ⅰ, 16~17。胸鰭:20~21。縱列鱗110。標準長為體高的5.8~6.3倍。第一背鰭呈圓形,只較第二背鰭略高一些。尾鰭圓形,大於頭長。腹鰭相連癒合形成一吸盤狀。體為乳黃色,體側具5條深褐色寬橫帶,第二條由第一背鰭延伸至腹部,第三條、第四條為於第二背鰭基部的下方。頰部及鰓蓋上具黃色圓形亮斑。各鰭除了腹鰭外,均呈淺黃色;第一背鰭基部具1個半圓形褐色斑塊;第二背鰭具黑色緣線;臀鰭、尾鰭具有紅色邊緣,紅緣之上有一藍色縱紋;腹鰭呈黃色。(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中小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沿岸珊瑚礁區或沙礫底上,常與槍蝦營共生生活。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東起阿達曼海至新喀理多尼亞,北至日本。臺灣發現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偶見魚種,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