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athygobius cyclopterus  
發音 
Bathygobius cyclopterus圓鰭深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7)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圓鰭深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圓鰭深鰕虎魚 
最大體長 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狗萬仔(澎湖)、狗鰷(澎湖)、肩斑黑鰕虎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巴布亞新幾內亞 
同種異名 Bathygobius crassiceps, Bathygobius laoe, Bathygobius mearnsi, Bathygobius nox, Gobius cyclopterus, Gobius nox, Gobius variabilis, Gobius varius, Mapo crassiceps, Mapo mearnsi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3.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Cuvier, G. etc. 183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56776 ASIZP0056781 ASIZP0058355 ASIZP0058356 ASIZP0074139 ASIZP0074218 ASIZP0074328 ASIZP0080822 ASIZP0807557 ASIZP0917557 BPBMI23245 NMMBP02158 NMMBP02619 NMMBP03093 NMMBP08514 NMMSTP00195 NTOUP200712-094 NTOUP200712-189 NTOUP200712-190 NTOUP200801-079 NTOUP200801-083 NTOUP201006-366 USNM00279699 USNM00340272  
英文俗名 Spotted frillgoby; Cyclops frill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10;臀鰭:Ⅰ/ 8;胸鰭:23~24,胸鰭上端有5-7根鰭條游離分枝。縱列鱗 35~39;橫列鱗 21~32。體延長,前部呈亞圓形,後部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2~5.0倍。頭部不平扁,橫切面為圓形。鰓蓋骨上方僅有2個感覺孔(HK, L'),其中H', K'兩孔相癒合成一孔(HK)。前鼻孔為一細長的皮瓣。尾鰭圓形,短於頭長;腹鰭相連癒合,不會延伸至肛門,膜蓋中央突起。體呈棕黑色,體側中央具有5~6條褐色橫帶,並間雜有深褐色小斑點。背鰭灰色,具3~4縱列點紋;第一背鰭的第五至第六鰭棘間膜具1~2個黑色圓斑。臀鰭灰褐色。胸鰭基部具黑色雲斑,鰭條上具數條不規則橫紋。腹鰭呈灰黑色。尾鰭具數行不規則橫紋。(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潮間帶石礫及岩礁海域。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東非到夏威夷,北至臺灣、日本。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