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Fourmanoir, 1955) | 棲息深度 | 1 - 5公尺 | |||||||
中文名 | 頰紋櫛眼鰕虎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鰕虎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60 Gobi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頰紋櫛眼鰕虎魚 | |||||
最大體長 | 4.4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甘仔魚、狗甘仔、細點櫛鰕虎、西昔爾櫛鰕虎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
![]() |
|||||||
棲息環境 | 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ryptocentroides maculosus ![]() |
|||||||||
參考文獻 |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3.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英文俗名 | Silverspot shrimpgoby; Seychelles shrimpgoby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11~12。臀鰭:Ⅰ, 11。胸鰭:18~19。縱列鱗 52~56。背鰭前鱗0。體延長,前呈圓筒型,後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5~5.2倍;為頭長的3.0~3.3倍。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高,鰭棘不特別延長如絲,長度短於頭長,標準體長為棘長的4.0~4.6倍;尾鰭圓形,與頭長約等長;兩腹鰭癒合,但基部無膜蓋,故不形成吸盤狀,末端可延長至肛門位置。體呈白色至灰色,體側有4條由橘色小斑組成的縱列斑紋,第三條的斑點最大,也比較長。在頰部與鰓蓋上有兩條斷裂的橘色弧形斜斑,有時斜斑會有藍線邊緣;吻背無V型條紋;眼睛之後至背鰭起點亦有點狀斑紋。胸鰭具有白色條紋。 |
|||||||||
棲所生態 | 暖水性沿岸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珊瑚礁區的沙地中,與槍蝦營共生生活。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至臺灣。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