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Favonigobius reichei  
發音 
Favonigobius reichei雷氏斑點鰕虎
by: 張大慶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雷氏斑點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雷氏蜂巢鰕虎 
最大體長 8.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雷氏點頰鰕虎、雷氏鯊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蘇門答臘巴東 
同種異名 Acentrogobius neilli, Acentrogobius reichei, Ctenogobius godavariensis, Favonigobius neilli, Gobius neilli, Gobius reichei, Gobius zanzibarensis, Papillogobius reichei, Papillonigobius reichei, Rhinogobius robinsoni   
參考文獻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55829 ASIZP0056346 ASIZP0056578 ASIZP0059623 ASIZP0069288 ASIZP0069290 ASIZP0069329 ASIZP0073476 ASIZP0080546 ASIZP0080547 ASIZP0080805 ASIZP0080806 ASIZP0806029 ASIZP0807474 ASIZP0807475 ASIZP0807540 ASIZP0807541 ASIZP0916029 ASIZP0917474 ASIZP0917475 ASIZP0917540 ASIZP0917541 NMMBP02593 NMNSF01364 NTOUP200910-129 NTOUP201207-738 NTOUP201207-739 NTOUP201207-747  
典藏基因2016-07-15,Yung-Chieh,CO1,100% 2016-07-15,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Tropical sand goby; Indo-Pacific tropical sand goby 
瀕危狀態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8;臀鰭I , 8;胸鰭16~17;縱列鱗 29~33 ; 橫列鱗8 ; 背鰭前鱗 2~3 ; 脊椎骨數26。體背有大型的櫛鱗。頭部、胸鰭基部、胸部均無鱗。雄魚的第一背鰭第二棘延長呈絲狀,其倒置後可超過第二背鰭第三棘的後方。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間下方。胸鰭寬圓,中側位,末端不達肛門上方。體色呈淡棕色,體側中央有5個排成一列的黑色斑塊,最後一個斑塊位於尾鰭基部;各斑塊則由兩個圓形斑組成。體側散步有褐色的斑點,以背側較為細密。眼下有一斜前往上頷上緣的褐色線紋。背鰭及尾鰭具有數列黑褐色的細點。胸鰭灰白,鰭基部上方具有一黑斑。雄魚的腹鰭及臀鰭成微灰色,雌魚則呈白色或透明。(2019/05/02)

棲所生態

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喜好棲息在沿岸沙泥底或河口水域中。活動在沙泥底的棲地環境裡。在河口水域的環境中,通常在淺水區有大量的幼魚棲息。雜食性,多半以有機碎屑、小型的魚、蝦、蟹等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口水域或沿海、港灣的水域中,分布廣泛。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